-

预算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(二):预算控制的场景与落地

2025-07-17

一、预算控制的核心原则:关口前移,重在事前


避免预算控制沦为“马后炮”!最大的误区是等到付款或报销时才检查预算。这往往导致业务中断、管理被动。


真正的预算控制,须坚守“事前控制”原则





控制时点前置: 在业务承诺发生的关键节点设置“闸门”,如:

  • 项目立项/启动时:评估整体预算可行性。

  • 合同签约/审批前:锁定未来支出承诺

  • 采购申请/订单生成前:防止超预算采购义务。

  • 差旅/费用申请时:在费用发生前审批并占用预算。

核心价值: 在资源消耗的源头进行干预,防患于未然,保障预算严肃性和资源使用效率。



二、典型预算控制场景剖析

不同业务场景,预算控制的挑战和重点各异。





场景一:项目型预算管控(如研发项目、市场活动等)

特点:有明确的生命周期、目标、范围和总预算;支出分散在多环节(采购、合同、报销等)。
01 管控痛点:
  • 前期失控: 立项时未严格审核总预算和ROI,导致预算“先天不足”。
  • 过程超支: 各环节支出缺乏汇总监控,容易不知不觉突破总预算。
  • 责任不清: 项目超支后,难以追溯是哪个环节或哪笔支出导致。


02 管控要点:
  • 总额管控:项目获批后,冻结其总预算额度
  • 全周期跟踪:项目执行中,所有相关支出(采购、合同、报销等)的累计值不得突破项目总预算。系统需实时计算并控制。
  • 变更严审:项目范围或预算变更,必须重新走预算追加审批。

场景二:资产类预算管控(设备、厂房、IT投入等)
特点:金额大、周期长(常跨年)、环节多(立项->合同->采购->收货->付款->转固->折旧);资产包内可能包含多种类型资产(如土地、设备)。
01 管控痛点:
  • 长周期风险: 跨年项目易受市场变化、政策调整影响,预算基线不稳。
  • 多环节脱节:各环节(合同、采购、付款)预算控制脱节,导致前期承诺占用过多,后期无钱可用。
  • 核算不细:预算控制粒度粗(如只控大类),无法精确到关键资产项。


02 管控要点:
  • 源头把控:立项阶段进行预算符合性检查。
  • 关键环节控制:
a) 合同签订前: 检查并占用预算(按合同总额或关键里程碑)。
b) 采购订单前: 检查订单金额是否在剩余预算内。
c) 付款前: 检查本次付款是否在剩余预算内(考虑累计已付)。
  • 精细化管理: 控制粒度尽可能细化到具体资产类别或关键资产项目。
  • 跨期规则清晰:明确跨年项目的预算结转规则(如当年控当年承诺/发生额)。


场景三:差旅费/业务招待费管控

特点:发生频繁高、单笔金额相对但总额可观;涉及大量员工行为费用标准
01 管控痛点:
  • 标准难落地: 虽有标准,但审核依赖人工,执行不严,超标现象普遍。
  • 总额易超:各部门/员工零星申请,缺乏总额预警,往往到年底才发现超标。
  • 标准与总额冲突:符合标准的申请,可能因部门总额耗尽而被拒,引发员工抱怨。


02 管控要点(双重刚性):

  • 标准控制(合规性): 每笔申请中的住宿、交通、补贴等单项费用不得超职级/城市对应标准

  • 总额控制(资源约束):每笔申请的总金额(或部门汇总申请)不得超部门/成本中心剩余差旅预算总额

  • 刚性执行:总额控制优先, 即使符合标准,总额耗尽则申请无法通过。倒逼管理者在预算内统筹安排。

图片


场景四:合同管控

01 管控痛点:
  • 合同数量多,后置单据类型多:合同的数量多,频率高,且合同后置会关联如付款、计提、采购单等一系列单据。如何将合同数据与其他单据数据串联起来形成预算执行数据,是数据分析上的难点。

  • 流程混乱:超预算后处理方式不清晰,要么“特批”泛滥,要么流程僵化卡死。

  • 追加随意:预算追加缺乏严肃评估和审批。


02 管控要点(分层策略):
  • 预算内: 正常审批,通过后占用预算。

  • 控制范围内(如超预算<5%):允许流程继续,但触发高级别审批(如CFO),审批通过后占用预算(需后续调整弥补)。


03 控制范围外:
  • 系统强制拦截,提示超预算。

  • 必须提交详实的预算追加申请,说明必要性及效益。

  • 走独立的预算外/追加审批流程(通常更严格,更高层级)。

  • 追加获批并调整预算后,原合同流程方可继续。


三、控制体系三要素

将上述策略落地,需构建强大的控制体系,核心解决三个问题:




1、控什么? (What)

控制对象:明确控制哪些费用/支出科目?如:差旅费、项目费、资产采购、市场费、部门费用等。

控制环节:锁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。 如:合同审批前、采购订单生成前、费用/差旅申请时、项目立项时、付款前。


2、怎么控? (How - 策略与规则)

额度基准:用年度预算+调整作为控制的基数?还是月度滚动预测每月更新控制额度?

控制口径:

(1)承诺口径(PR口径):签合同/下订单时就占用预算(防超支)。

(2)发生口径(GR口径):收到发票/服务确认时占用。

(3)避免仅用付款口径,时点太滞后

控制策略:

控制层级:按集团、公司、部门、项目哪个层级控?

科目组合:

(1)打包控:相关科目(如办公费+差旅费)共享一个额度(灵活)。

(2)单独控:每个科目独立控制(严格)。

(3)混合控(常用):关键科目单独控,一般费用打包控。

(4)控制周期:按月控(最常见)、按季控、按年控?

(5)跨年处理:未用完的项目预算(尤其资产类)是否允许结转到下年?规则要明确。

3、哪里控?

控制终端:预算检查必须嵌入业务发生的系统源头,如:

(1)合同审批 -> 合同管理系统或OA

(2)采购申请/订单 -> 采购系统(SRM)/OA/ERP

(3)费用报销/差旅申请 -> 费用报销系统

(4)项目立项/成本归集 -> 项目管理系统或ERP

(5)核心财务/物流操作 -> ERP系统(SAP/Oracle等)

预算中枢:需要一个统一的预算控制管理平台负责

(1)存储预算数据和规则。

(2)计算并发布控制额度。

(3)接收各业务系统的预算占用/释放/实际数据。


集成是生命线:预算控制平台必须与各业务系统深度集成,实现数据实时/准实时交互,确保控制规则一致、额度准确。


四、让预算控制扎根业务,创造价值


预算控制绝非财务部门的独角戏,而是需要深入业务场景、融合系统能力的管理工程。理解不同业务(项目、资产、费用、合同等)的独特性和管控要点,是设计有效规则的基础;清晰定义“控什么”、“怎么控”、“哪里控”,则是实现控制落地的关键路径。


成功的预算控制 = 精准的场景化规则 + 强大的系统执行力 + 坚持事前管控的原则。


唯有如此,预算才能从纸上的数字,转变为驱动企业高效运营、保障战略达成的坚实力量。


分享